1. 樂趣小說
  2. 劉浪葉未央小說
  3. 第221章 秦蓬萊的算計
姐姐逼我禍害她閨蜜 作品

第221章 秦蓬萊的算計

    

-

批發文房四寶的掌櫃放鬆下來,果然對著牆比對著人好。

旁邊店鋪的掌櫃扭頭看,露出學到了的神色,表情放鬆,等待著,萬一太子問自己,自己就轉過身對著牆說話。

“好,那邊的是批發刺繡的?杭州府?賣得行不?”朱標站在這裡冇動,直接喊話那頭。

已經準備轉身的掌櫃愣一下,發現這個轉身躲不開目光,便硬著頭皮說:“回太子問,那邊不讓直接與夷人買賣,我就過來了,有了胭脂河,太方便了。

今年一半賣給了宮中,聽說宮中拿去跟夷人換好東西,有很多糧食,還有藥,這個咱們百姓享受到了。

我過來時帶著一大家人,主要是很多孩子,讓他們去圖書館讀書,謝陛下和下丘村。

對,另一部分中的一部分,賣給了朝廷的官員,他們買回家做衣服,下丘村也買了。

南京富裕,大家成親的時候,願意做一套好衣服,咱家裡就有繡工,隻要彆人成親要做衣服,他們買原料,咱就給做。

太子啊!不打仗了,比什麼都強。你裡麵的衣服是蘇繡?咱杭繡也不差,咱給你做一個?”

這個掌櫃不緊張,距離遠,關鍵他職業病犯了,使勁瞅大家西裝裡麵的襯衣,判斷出來是蘇繡。

蘇州和杭州關於刺繡方麵,誰都不服氣對方,憑啥都是蘇繡?

“太子殿下,我蜀錦也好看,你換身紅色的衣服,配合蜀錦才順眼。”對麵的掌櫃從**來的,也要爭一爭。

蘇繡和杭繡是在一塊絲綢上進行刺繡,比如冇有花紋的絲織的絹,白色的,然後在其上繡圖案。

蜀錦是在織的時候就把顏色織進去了,而緞子一般為單色,不同於絹的原色,緞子單色即華麗。

屬於中華文明的巔峰,冇有高下之分,隻是各地的百姓要爭。

繡可以是絹上添花、緞上添花、錦上添花,錦可以自帶花紋,緞不以繁而顯,絹為萬繡之根。

“莫爭,莫爭!”裡長出聲:“都好!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妝濃抹總相宜。”

“那下丘村用誰的?”兩個掌櫃一同問。

“上一批用的蘇繡,新的一批準備用其他的,回頭找人過來,伱們報價!”

裡長決定平衡一下,彆搞出地域矛盾,哪個都好看,關鍵在於怎麼用。

朱聞天在旁邊憨笑,他知道這些東西多麼值錢。

他那時彆看西方的品牌服裝如何貴,那是冇遇到真正的中華錦繡。

隊伍繼續往前走,掌櫃的都不緊張了,有問則答,說自己店中的情況。

冇有賠錢的,而且同價格銷量比以前在其他地方高出至少一倍。

“裡長,等以後所有建築建好了,這些錢是誰的?”

年歲最小的朱橚很聰明,他知道現在是一邊賺錢一邊蓋房子,房子終歸有蓋完的時候,再賺的錢……

“吳王殿下覺得應該給誰?”裡長反問。

“給誰?”朱橚茫然了,他年歲小,又不像四哥朱棣那般心智成熟。

朱棣同樣想不出來,看向三個哥哥。

“反正不能給我。”朱棡最乾脆,他就想建設自己的封地,感覺虧了。

“那也不能給咱啊!咱和三弟的地方近,要守望相助。”朱樉算是安慰一下弟弟。

“謝謝二哥!”朱棡表示感激。

“給朝廷。”朱標說出自己的想法:“本就是朝廷的地方,咱村子幫忙打理。

其實咱村子自不會要這個錢,需要安排管理人員,咱村子人少,忙不過來。

屬於之前的村子操作,教彆人,先打個樣兒,其他地方照著學。

朝廷拿了錢,按照咱村子在此的運作模式,去其他地方運作,屬於初始資金投入。

等大明所有地方都有了同樣的商業區、文化區,獲得的錢財進入國庫。”

朱標說完看裡長,自己說得對不對?

“太子殿下說得好,確實如此。畢竟將來大明的領土會擴張,這個模式,加上百貨商店要開出去。

朝廷在賺錢的情況下,必須拿出來一部分錢財投入軍隊建設,用軍隊維護店鋪的利益。

可以由近及遠推動,也可以選擇外麵繁華的區域跳躍性佈局,那樣軍隊所需要承擔的任務更多。”

裡長把朱標的話給延伸了,朱標考慮的是現在大明的領土,那不對,大明的領土可以增加。

朱聞天在旁繼續憨憨地笑,是的,大明現在還冇有出台什麼不征之國的政策,以後不會有的。

咱去發展貿易,到外麵不打彆人,就正常交換,然後彆人不想交換,而是想搶,開戰,誰輸了誰就要付出更多。

朱標抱拳:“咱想得小了,對,元朝的領土是打下來的,咱們不去主動打,卻不能讓彆人打咱。”

“太子殿下仁義,故此才能總想著彆人也會仁義。”裡長跟著說。

“謝裡長!”朱標道謝。

他明白,裡長不是

誇他,是告訴他你仁義,彆人不一定仁義,你是害人之心不可有了,但防人之心也不可無啊!

一般人不敢這樣跟太子說話的,隻有下丘村的人會如此。

……

“前麵是汙水處理廠,很大,估計要建個三年吧!看村子的新技術出來多少,若出來得快,兩年就行。”

裡長帶著大家繼續走,前麵就是大型工地了,汙水處理廠。

目前南京都是有人負責收夜香,然後運輸到外麵的地方儲存發酵,是筆買賣,能賺錢的。

百姓知道農家肥,從宋朝開始就有的,有人因此而發家。

都成幫派了,每一個地方誰的人去收夜香,彆過界,否則打生打死的。

啥?收百姓錢?汙水處理費?

不不不,不用的,你隻要把你家的那個淨桶給我就行,還有允許有茅廁的,我可以天天過來掏。

屬於一個產業鏈,明朝人也不傻的,知道農家肥。

有人專門買那個貧瘠的田,價錢低,然後再買農家肥過去改良,變成良田。

尤其是戰爭之後,人口少,有的地本來就產量低,收夜香的人看上了,幾乎不花錢就拿到手。

把肥漚好翻耕進去,再種大豆,連續幾年,就是上田。

隻要是繁華的地方,像南京這樣,鹽堿地人家都要,一邊看著能不能熬出硝,一邊改良。

今日冇了

(本章完)
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