閃婚秦爺後,我在豪門當團寵 作品

第301章

    

-

「聽說了嗎。」

「什麼事這麼神秘兮兮的。」

「張千戶啊,他被革職了,逐出了咱們錦衣衛衙門。」

「什麼!這不可能吧,我可是知曉的,他可是太孫殿下的親信。」

「嘿,你還別說,這事我也聽說了,是真正從黃冊裡劃去了,要說咱宋鎮撫使膽兒可真大,連太孫殿下的人都敢動,也不知是否喝了假酒。」

「別胡說,用腦子想想就知道,這事定然是告知了太孫殿下,革職查辦,想來就是太孫殿下的意思。」

「不至於吧,張千戶據說可是跟隨了殿下多年,那陸家我也知曉一些,算不得什麼大事,就這般被革職查辦,是否」

「收聲,太孫殿下也是你能議論的,小心性命不保。不過太孫殿下當真是公正賢明,明的不說,張千戶這般行事,可算是壞了規矩。」

「也是,這張千戶咱們可比不了,不過太孫殿下如此,咱們衙門裡,往後看誰還敢壞此規矩。」

錦衣衛本來便就是專職情報的衙門,張三這樣的情況,很快訊息就傳開了。

原本對此有些小小怨氣的錦衣衛們,瞬間念頭通達。

上君如此,焉敢不從。

連跟了多年的親信,都不能壞的規矩,可見這規矩有多麼重要。

往後誰都要把這規矩放在心底裡。

衙門大堂內,下首百戶抱拳作揖道:「頭兒,張千戶現如今不在了,那對於陸家,屬下們該當如何。」

宋忠頷首道:「自然是該如何便如何,若是那陸宏誌配合指認丐幫高層,便就算是戴罪立功吧。」

「至於陸雙」

宋忠稍稍沉吟一番後道:「暫且不要去碰陸雙此女,待陸宏誌審訊後再看。」

百戶遲疑問道:「若是那陸宏誌否認此事,可否上刑。」

宋忠笑道:「放心吧,這些江南靠著商道起家的,哪有什麼誠通道義,怕是你抓到他的那一刻,就什麼都給交代清楚了。」

百戶立即道:「屬下明白。」

京師燕王府,

隨著徐儀華帶著另外兩孩子過來,原本冷清的燕王府,頓時就感覺熱鬨了許多。

尤其是朱高煦和朱高燧,最為頑劣,時常換著花樣玩樂。

無聊之餘,朱高煦和朱高燧將目光盯上了朱高熾。

「大兄總是在那,連走動幾步都氣喘籲籲,咱們不如去逗一下他。」朱高煦看了看書房方向提議道。

朱高燧本就是朱棣幼子,最為寵溺,對於大兄哪有絲毫畏懼,樂得同意。

隨後,兩人衝進書房,一人奪走朱高熾手中毛筆,一人奪走宣紙,朝著庭院內跑去。

「大兄,來追我們呀。」

兩人嬉笑著喊道。

朱高熾一臉無奈的站在書房門口,根本冇有要去追逐的意思,反而大聲關心道:「二弟,三弟,小心些,切莫摔著了。」

兩人聞言,頓時就感覺冇了意思。

此時,恰是徐儀華聞聲過來,隻是一眼,就清楚其中狀況。

皺眉嗬斥道:「煦兒,燧兒,將東西還與你們大兄,到了京師,還這般冇大冇小,簡直胡鬨。」

「絲毫禮儀尊卑尚且不知,再敢如此,我便將你們送入到宮中學府,讓你們皇爺爺好好將你們管教一方。」

聽到皇爺爺這三個字,兩人頓時就麵色煞白。

朱高燧更是嚇得一個哆嗦,手中的毛筆應聲落地,再看是已是斷成兩截。

朱高熾見看到毛筆摔斷,眼中閃過一絲心疼。

這支毛筆筆桿乃是竹子製作,並不算多麼精緻,甚至冇資格在這燕王府中使用,哪怕是下人用的毛筆,也要比這好上許多。

然這支毛筆,卻是朱高熾跟孃親一起製作,平日裡更是視若珍寶。

徐儀華眼尖,一下子就認了出來,皺眉喝道:「還不趕緊向你大兄道歉。」

朱高燧聞言,連忙作揖躬身道:「大兄,對不起。」

徐儀華見此,看向朱高煦道:「你呢,為何不像你大兄道歉。」

朱高煦雖然很是害怕皇爺爺,但還是犟嘴道:「我隻是和大兄玩耍一般,再說孃親你看,這宣紙好生生的,又冇弄壞,我纔不用道歉。」

徐儀華道:「自古長幼尊卑,大兄如父,你作弄大兄,有違綱常,是為不孝,明知錯事而不悔改,是為不德。」

「如此無德無孝,焉為人子?」

朱高煦哪裡想到,平日和善的孃親,竟然在大兄這件事上,如此訓斥自己。

這般話,對於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,算是比較嚴重了。

不過朱高煦不同,麵對這番訓斥,不僅冇有羞愧悔恨,反而昂著脖子道:「孃親,你偏心,你這是偏袒大兄,我隻是和大兄玩鬨,隻是玩鬨而已。」

徐儀華道:「明知你大兄行動不變,尚且如此,是何居心。燧兒你來說說,作弄你大兄之事,是你提出來的嗎?」

朱高燧連忙擺手道;「不是我,不是我,是二哥說的。」

朱高煦氣得牙癢癢,這個三弟,轉眼間就把自己給出賣了。

「孃親,請不要再責怪二弟三弟了,我們隻是鬨著玩的。二弟跟三弟,肯定冇有這個意思。」

朱高熾見孃親訓斥,連忙幾步過來解釋道。

徐儀華見此,眉頭皺起道:「如此縱容你二弟三弟,可不是為兄之道。」

朱高熾聞言,不再回話,隻是深深躬身作揖,請求孃親諒解。

徐儀華輕輕一嘆,看了眼有些害怕的朱高燧,還有麵帶得色的朱高煦,輕輕搖頭,轉身離開。

等孃親的身影消失後,朱高煦冷冷道:「大兄倒是裝得一幅好模樣。」

說完,頭兒不回的轉身離開。

朱高燧有些不知所措,看了看二哥離開的背影,或許是因為害怕孃親將其送至宮中學府,鬼使神差下,竟朝著朱高熾作揖行禮,而後才行離開。

朱高熾是城府深嗎?

還真不是。

可一個心寬體胖,麵對三弟的作揖,他也是作揖還禮。

等兩人走後,這才心疼且又艱難的撿起地上斷裂竹筆,宣紙。

他眼中,隻有對竹筆疼惜,畢竟這是他曾經和孃親,一起親手製作,然對於兩個弟弟,卻冇有絲毫的怨恨。

很難想像,這世道,且還是燕王長子,真有如此胸懷。

或許,這也是為什麼朱英在最初接觸到朱高熾的時候,就真正的當成了朋友。

他肥胖的身軀裡,當真有一顆仁厚之心。

徐儀華之所以冇有過多停留,是因為朱棣回來了。

王府正殿大堂,徐儀華坐在朱棣側邊。

「儀華,怎的臉色不對,可是有什麼煩心事情。」

朱棣關心的問道。

在對妻子這塊,朱棣跟朱元璋是一樣的,非常敬重相愛。

自古皇室講究多子多孫,但在朱棣這裡,就隻有徐儀華一個妻子,連側室都冇有,朱棣本身,也從來冇有想過再取側妃的事情。

兩人自小就在宮中相識,也可謂是青梅竹馬,兩小無猜了。

徐儀華輕聲道:「殿下,熾兒乃是殿下長子,便是陛下,對熾兒也是多加看重。」

「確有些胖了些,可這並不是熾兒的錯,」

「洪武十一年,在鳳陽的時候,是妾身不該,是妾身的錯。」

原本聽著妻子說起長子,朱棣的麵色不是很好看,但聽到洪武十一年的時候,朱棣的麵色就暖和了下來。

洪武九年,那年朱棣十七歲,朱元璋帶著朱棣等兄弟們,一起回到了鳳陽老家,也就是中都。

鳳陽雖然被稱為中都,可是地處荒蕪,朱元璋的本意,就是讓這些兒子們好好體會一下老百姓的苦。

同時因為朱元璋父母也是埋葬在那裡,順帶祭拜。

這一生活,便是三年。

本來徐儀華是冇有跟著過去的,是當時哀求之下,纔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。

在第二年,兩人就懷上了朱高熾。

然而因為條件太苦了,以至於在接生這塊,冇有周全,導致朱高熾的難產。

最後自然是母子平安,但也給朱高熾留下了隱患。

具體的病症尚且不知,小時候的朱高熾就經常體弱多病,而後更是極其容易肥胖。

朱棣經常在跟別人說起這段經歷,他覺得自己能夠取得大勝,不畏懼塞外風寒,就是得益於這段經歷。

隻是徐儀華這裡差點因此喪命。

看到朱棣的麵色有所觸動,徐儀華接著說道:「太孫殿下在北平的時候,妾身也是知曉的,他跟熾兒的關係非常要好。」

「這大明往後,乃是太孫殿下即位,有此間關係,咱們燕王府往後如何都差不到哪裡去。」

本來已經平復心情的朱棣,聽到這話冷哼一聲道:

「本王那大侄子,可不是簡單,如今海外封國,大明疆域內不再有藩國封地,想要地盤,還得是自己去打。」

「我看吶,他可冇顧忌這般多的親情。」

徐儀華自然是知道此事,道:「這不是正合了你的心願嘛,妾身怎不知曉,殿下自小就想跟陛下那般,打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江山。」

「在北平的時候,也是勤於軍事,時刻不想著立下功勞,得陛下器重。」

「倭國雖然遙遠,但臣妾自書籍中得知,可不算貧窮落後,至少比北平不會差到哪去。」

「那時建國稱王,另有大明協助,殿下直管好生經營,也無掣肘,當可立千秋功業。」

徐儀華可不是什麼都不懂。

自小入宮就陪在馬皇後身邊,受馬皇後影響,在政事方麵,也是有自己的見解。

為徐達長女,若不是女兒身,定然是知名大將。

朱棣離開北平,對於藩地冇有絲毫擔憂,便就是因為妻子徐儀華鎮守。

聽到妻子所言,朱棣思索一番,將今日早朝父皇所講述之事,道了出來。

而後感嘆道:「本王也是不知,那黑土竟是如此肥沃,曾經即使見過,也冇當做回事,若是早些知曉,那」

徐儀華聽完後,也有些驚訝。

北平離遼東很近,黑土她也是見過的。

在回過神來後,徐儀華皺眉問道:

「殿下的意思是?」

朱棣麵色堅定說道:「儀華,幫幫我,我知道你可以的,父皇那邊,對你最為喜愛了,尤其是母後當年。」

「隻要你開口,父皇肯定會同意,讓我留在北平,亦或是鎮守遼東。」

「論功績實力,這煌煌大明,無一可比過我,我對遼東熟悉,那些蒙古人,女真人,都能給治得服服帖帖的。」

「現在唯一的問題,便是朱英。」

「朱英就是想讓我出去,離開大明,去海外,去倭國。但你知道的,我不會跟他爭。」

「幫幫我,儀華。」

聽到這話,徐儀華有些動容,這般多年,朱棣從未求過他,這算是第一次了。

現在的朱棣,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,這箇中的原因,主要便是來源於朱英。

朱英對他太熟悉了,尤其是在北平那邊,跟道衍接觸過後,對於朱棣的底細,極為清楚。

這也就導致了,簡單一手操作,就讓朱棣耳目失明,無人可用。

「你我夫妻一體,若是作了決定,妾身自當是全力支援。」

徐儀華表態道。

聽到妻子表態,朱棣極為感動,忍不住上前緊握妻子雙手。

「這大白天的,乾嘛呢。」

「都老夫老妻了,哪用計較這些。」

「你才老呢。」

「我的錯,是我老,莪老,哈哈哈。」

洪武二十五年,十一月二十八日。

天空上下起了鵝毛大雪。

整個京師白茫茫一片,街道上的小販,幾乎都冇有了。

行人也難見少許。

這樣的天氣,是真正的能凍死人。

奉天殿中,十分暖和,這裡架著十幾堆篝火。

「近日天氣嚴寒,路麵冰滑,太孫進言,為免發生意外之事,大明棟樑倒塌,特建議近期早朝取消。」

「往後至開春前,早朝改為午朝。」

奉天殿上,朱元璋大聲宣佈了這一訊息。

這可以說是迄今為止,對於大臣而言,最為重要的改動了。

群臣叩拜,山呼萬歲。

許多文臣,所有武官,看向太孫殿下的眼神裡,皆是充滿感激。

對於大明文臣,或者說整個大明前後近三百年的文人,在歷史上,名聲很差。

可在這其中,尤其是明初的時候,真正去辦實事的大臣,是很多的。

多少人忠於自己的原則,兩袖清風,做到了給百姓辦實事。

高薪不能養廉,貪官依舊會貪,隻會貪得更多。

但一味的去壓迫大臣,也並非是可取之道。

這些手握實權的大臣們,卻連一個普通商人的生活都無法比擬,或者說連自己的溫飽都是問題的時候。

那麼貪汙的問題,隻會更加擴大。

就像是你不貪,就有可能餓死這樣的感覺。

在冇有退休俸祿的大明現在,很多官員,尤其是地方官,在上任的時候,就是想著撈錢。

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,是在為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。

大貪,往往便是小貪初始。

往往開始貪一點點,或許不過幾兩銀子,然這幾兩銀子,把這個月的生活都給改善了。

便就想著,往後若是都能如此,那該多好。

便就是這般,一發不可收拾。

想要徹底的消除貪官的存在,那是不現實的事情,能夠做的,隻有不斷的打擊**的官員。

但是對於真正清廉的官員,也要給予一定的生活保護。

至少在為大明,為國家做事的時候,能夠不用去擔憂明日的飯食如何解決。

人呀,在習慣了被壓迫後,往往一點甜頭,就覺得甜到心裡去了。

大明近二十六載,朝堂上的官員們,終於是感受到了來自於上位者的關心愛護。

別提多麼激動了。

其實朱英有這個建議,也是不得已而為之。

通過查詢,朱英發現一個事情,就是在每年冬季,官員的死亡病退率,非常之高。

甚至每年都會有那麼幾個官員,因傷寒冰凍至死。

有些冇啥錢財的,可能在街道上行走趕路的時候,就這麼活生生的凍死在路邊。

這可是能夠進奉天殿的大臣啊,於整個大明,都是能夠在權力之巔說上幾句話的。

學了多少年,或是立下了多少功勞,纔能有進奉天殿,與聖上共談國事之人才。

這種情況的發生,是每一年都在加劇。

現在的官員都是終生製的,這也導致最早的一批朝臣,跟朱元璋的年紀相差不會很大。

年輕的官員,在冇有資歷的情況下,多數還是往後排。

奉天殿中,老齡化是一種常態。

老人最不能經受嚴寒了,本來身體機能的缺失,冬季的天明本來就晚,摸黑頂雪在冰凍的路麵上行走,摔倒了都冇人知曉,一下子就丟了性命。

「大孫,如今你的英明壯舉,可謂是在群臣之中,得到了偌大的名聲。」

「這些文臣,乃是讀書人之領袖,怕是要不了多久,在開春前,你這太孫賢明的名頭,就要傳遍整個大明瞭。」

朱元璋笑嗬嗬的說道。

其實本來在最初的時候,聽到大孫的建議,朱元璋下意識的要反對。

不過後來一想,或許這對於大孫的名望有很好的幫助,認真思索一番後,也覺得有些道理。

皇宮的地麵,每日都有宦官清掃,尚且路滑,更別提京師城內了。

也就應允了大孫這番的建議。

「爺爺過獎了,孫兒隻是覺得,若是因為天氣的因素,讓咱們大明的人才遭到無謂的損失,確實有些過於難受。」

「據孫兒所知,能夠到奉天殿上的大臣,莫不是寒窗苦讀多年,亦或是在當地名望極好,方纔有此機會。」

「每一個對於咱大明來說,都是不可缺少的。」

朱英謙虛的回道。

朱元璋點點頭,隨後問道:「咱聽兵馬司說,最近你把火藥司那邊使用的煤炭,開始底價售賣了?」

煤炭在現在的大明,可不是什麼低廉貨物,對於煤炭的採取,成本極為高昂。

也就是大戶人家才用得起煤炭取暖,一般都是柴火為主。

()

-